“不确定性”是贯穿2024年全年的主旋律,既有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也有地缘冲突、美联储降息路径、美国大选等带来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全球股市虽波动加剧,却仍实现了可观表现,尤其是美股市场,在人工智能热潮的持续推动下,展现出强劲势头;国内A股市场整体先抑后扬,9月底在政策的刺激下迎来一波强势反弹行情。同时国内债券市场在波动中走牛,延续“丰收年”。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处于一个非典型的周期,人工智能崛起、地缘政治分化、能源转型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颠覆性趋势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及其长期轨迹,投资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面对这一新态势,2025年全球宏观格局具体会如何演绎?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又如何?
2025年我们认为全球市场需重点关注以下三大投资主题:
1、巨量融资构筑未来
人工智能等颠覆性趋势正在推动经济转型。我们认为资本市场,尤其是私募市场,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塑投资思维
在这一转型背景下,大家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前景。我们认为,投资者应当专注于投资主题,并更加侧重于采用战术性配置观点。
3、继续拥抱风险
由于美国企业盈利增长强劲,我们保持偏好风险的观点,并进一步超配美国股票,但仍然保持灵活调整。我们密切关注长期债券收益率出现大幅上涨或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等关键信号以便随时调整相关观点。
2025年中国股票市场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在9·24政治局会议后迈入新的篇章,确信2025年我们将在新的宏观资本市场环境中再出发。主动权益基金的投资框架在量化和活跃资金主导的资本市场环境中亟需思考未来的突围之路,同样面临再出发。
基金运作方面,首先,要紧扣时代主旋律而为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旗帜鲜明地树立了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方向。其次,要深度研究而为之。在量化和活跃资金共存的市场中,主动权益基金必须更深入研究市场主线和受益标的,才能在高波动的市场环境中真正践行长线投资。第三,要前瞻研究而为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尽量将研究和投资前置,才能在量化和活跃资金共存的市场中尽可能多的获取alpha。最后,2025年必须有所不为。违背大政方针,缺乏深度研究,触犯投资纪律等行为而不为之。
2025年中国债券市场展望
2024年,在国内宏观经济修复偏弱、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等因素影响下,债市总体演绎震荡走牛行情,期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并进入“1时代”。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中国债券市场将继续在政策宽松的环境中维持较稳运行,并迎来更多的结构性机会。尽管短期市场仍然面临一些风险,但在经济增长企稳和政策逐步见效的背景下,债市长期配置价值依然显著。投资者需在震荡中寻找确定性,把握政策窗口期,同时精细化管理组合风险,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回报。
具体来看,利率债方面,受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相对温和通胀的驱动,2025年上半年利率债收益率有进一步下行空间,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在1.6%-1.7%区间运行,低利率环境将贯穿全年。另一方面,政金债利差期限的相对价值凸显,投资者也可以适时使用利差策略。
信用债方面,随着2025年地方政府化债政策进一步深化,优质城投债将继续受到市场青睐。且从供需角度看,由于城投发行主体仍受借新还旧政策影响,预计城投净供给在2025年呈现下降趋势,利好城投信用利差的进一步压缩。同时,央企地产债券存在性价比,预计2025年产业债的总供给会有所增加,增量主要来自央企加杠杆和平台下属产业类子公司新增融资额度,但不会改变市场信用品“资产荒”格局。此外,金融债中的商金债和二永债兼顾收益和流动性,预计在2025年仍会成为机构追逐品种,供需关系亦支撑其信用利差压缩。不过,金融债已经逐渐显现出类利率属性,在交易节奏上需兼顾利率品的走势。
对于可转债,其能凭借固有的债性特征和转股机会,在权益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为投资者提供较好的下行保护和一定的上行收益空间,配置价值凸显。但策略上需注意动态调整,通过定期再平衡和择机增减仓位,在不同市场周期内充分发挥可转债的攻守兼备属性。
2025年多资产投资观点
结语
在由颠覆性趋势主导的非典型经济周期中,传统的商业周期视角难以充分解读经济数据,我们应立足于正在重塑经济的转型大潮,去理解新环境下经济数据的波动。相应地,配置思路也应做出调整,更多地从颠覆性趋势中挖掘投资机会,人工智能和基础设施是两大重点关注方向。同时,需保持投资组合的动态灵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投资环境。
本文(视频)由贝莱德基金编制,不应赖以作为预测、研究或投资建议,也不应构成买卖任何证券或采取任何投资策略之建议、募集或劝诱。本文(视频)所载之讯息及意见取自贝莱德基金认为可靠的专属和非专属来源,并不一定涵盖所有数据,且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因此,并未对其准确性或可靠性作出保证,而贝莱德基金及其人员、雇员或代理商不会对任何其他形式的错误及遗漏所引致的责任负责(包括因疏忽而对任何人士负责)。本文(视频)可能含有非仅基于过往信息而提供之「前瞻性」信息。有关信息可能涵盖(其中包括)预计及预测。并不保证任何作出之预测将会实现。读者须全权自行决定是否倚赖本文件所提供的信息。本文(视频)仅编制以供参考用,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